回主页
博古文刊 · 景岳全书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景岳全书 >

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寒热篇(七)

寒热篇(七)

寒热者,陰陽之化也。陰不足则陽乘之,其变为热;陽不足则陰乘之,其变为寒。故陰胜则陽病,陰胜为寒也。陽胜则陰病,陽胜为热也。热极则生寒,因热之甚也;寒极则生热,因寒之甚也。陽虚则外寒,寒必伤陽也;陰虚则内热,热必伤陰也。陽盛则外热,陽归陽分也;陰盛则内寒,陰归陰分也。寒则伤形,形言表也;热则伤气,气言里也。故火旺之时,陽有余而热病生;水旺之令,陽不足而寒病起。人事之病由于内,气交之病由于外。寒热之表里当知,寒热之虚实亦不可不辩。

热在表者,为发热头痛,为丹肿斑黄,为揭去衣被,为诸痛疮疡。

热在里者,为瞀闷胀满,为烦渴喘结,或气急叫吼,或躁扰狂越。

热在上者,为头痛目赤,为喉疮牙痛,为诸逆冲上,为喜冷舌黑。

热在下者,为腰足肿痛,为二便秘涩,或热痛遗精,或溲混便赤。

寒在表者,为憎寒,为身冷,为浮肿,为容颜青惨,为四肢寒厥。

寒在里者,为冷咽肠鸣,为恶心呕吐,为心腹疼痛,为恶寒喜热。

寒在上者,为吞酸,为膈噎,为饮食不化,为嗳腐胀哕。

寒在下者,为清浊不分,为 溏痛泄,为陽痿,为遗尿,为膝寒足冷。

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表证之辩。若内热之甚者,亦每多畏寒,此当以脉证参合察之。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陽脏之人多热,陰脏之人多寒。陽脏者,必平生喜冷畏热,即朝夕食冷,一无所病,此其陽之有余也。陰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陽之不足也。第陽强者少,十惟二三;陽弱者多,十常五六。然恃强者多反病,畏弱者多安宁。若或见彼之强而忌我之弱,则与侏儒观场,丑妇效颦者无异矣。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