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页
博古文刊 · 医学启源
目录
位置: > 古代文学 > 古代医书 > 医学启源 >

八、六气主治要法

大寒丑上,初之气,自大寒至春分,厥陰风木之位,一陽用事,其气微。故曰少陽得甲子元头,常以大寒初交之气,分以六周甲子,以应六气下。十二月、正月、二月少陽,三陰三陽亦同。

注云∶初之气为病,多发咳嗽,风痰,风厥,涎潮,痹塞口 ,半身不遂,失音,风〔癫〕,风中妇人,胃中留饮,脐腹微痛,呕逆恶心,旋运惊悸,〔陽狂〕心风,搐搦颤掉。初之〔气〕根据《内经》在上者宜吐,在下者宜下。

春分卯上,二之气,春分至小满,少陰君火之位,陽气〔动〕清明之间,有陽明之位也。

注云∶二之气为病,多发风湿风热。经曰∶风伤于陽,湿伤于陰,微则头痛身热,发作风湿之候,风伤于血也,湿伤于胃气也。是以风湿为病,陰陽俱虚,而脉浮,汗出,身重,眠多鼻息,语言难出。以上二证,不宜热药,下之必死。二之气病,宜以桂枝麻黄汤发汗而已。

小满以上,三之气,小满至大暑,少陽相火之位,陽〔气〕发万物俱盛,故云太陽旺。其脉洪大而长,天气并万物人脉盛。

注云∶三之气为病,〔多发热〕,皆传足经者多矣,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太陽者,发热恶寒,头项痛,腰背强。陽明者,肌痛目痛,鼻干不得卧。少陽胸胁痛,耳聋,口苦,寒热往来而呕。此三陽属热。太陰者,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少陰,口燥舌干而渴。厥陰〔烦〕满,舌卷囊缩,喘热闷乱,四肢厥冷,爪甲青色。三之气病,宜下清上凉〔及〕温养,不宜用巴豆热药下之。

大暑未上,四之气,大暑至秋分,太陰湿土之位,陽气发散之后,陰已用事,故曰太陰旺,此三陰三陽,与天气标本陰陽异矣。脉缓大而长,燥金旺;紧细短涩,以万物干燥,明可见矣。

注云∶四之气为病,多发暑气,头痛身热,发渴,不宜作热病治(宜)以白虎汤,得此病不传染,次发脾泄,胃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霍乱吐泻,〔白利〕及赤白相杂,米谷不消,肠鸣切痛,面浮足肿,目黄口干,胀满气痞,手足无力,小儿亦如之。四之气〔病〕宜渗泄,五苓之类是也。

秋分酉上,五之气,秋分至小雪,陽明燥金之位,陽衰陰盛,故曰金气旺,其脉细而微。

注云∶五之气为病,多发喘息,呕逆咳嗽,及妇人寒热往来, 疟瘅痔,消渴中满,小儿斑疹痘疮。五之气病,宜以大柴胡汤解治表里。

小雪亥上,终之气,小雪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陰极而尽,天气所收,故曰厥陰旺。厥者,极也,其脉沉短而〔微〕。万物收藏在内,寒气闭塞肤腠,气液不能越,故脉微也。

注云∶终之气为病,多发风寒,风痰湿痹,四肢不收。秋尽冬水复旺,水湿相搏,肺气又衰,冬寒甚,故发则收引,病厥〔痿〕弱无以运用。水液澄澈清冷,大寒之疾,积滞瘕块,寒疝血瘕。终之气病,宜破积发汗之药是也。

推荐阅读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 中医养生学> 中医基础理论> 本草纲目> 伤寒杂病论> 药性赋白话解>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白话文> 伤寒论> 神农本草经>

阅读分类导航

唐诗四大文学名著宋词诸子百家史书古代医书蒙学易经书籍古代兵书古典侠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