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什么是“整体功能调整医学”?
“整体功能调整医学”,这个名词是笔者杜撰的,是笔者对整个中医学方法论上的观点。就是说,中医学是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活动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比如说,治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它不着眼于专门去降血压,而是用调整病人整个机体功能的方法,达到全面康复,包括降血压,所以疗效更全面,副作用小。(当然在中药里后来也知道有降压作用的药物,但以前的中医是不知道这点的,所以它的理论也不专门着眼在这一点上。)
明确这个观点,(1)有助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因为它是中、西医学两大体系所以不同的根源之一;(2)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扬长避短,早日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现分点论述如下。
“整体功能调整”的理由:
(1)中医疗效的取得,如前所述不是一方一药的作用,是“辨证论治”的作用。纵使有各种的奇方验方,也要“辨证”使用,才能取得全面的高效。那么“证”是什么?前已说了,是得病后“整体功能反应”的“综合表现”。因此说,中医的高疗效是在整体的作用下取得的。
(2)也如前所述,中医连个完整实用的解剖学都没有,中药的复方成分也不清楚,中医针灸疗法更连什么药什么物质都未用(进入病人体内),但病治好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体的功能得到了调整,功能平衡了,病才好的。
(3)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重要基础,但其中所说的五脏六腑、精神气血等等的实质是什么,在古中医书里都是未说明确或知而不确的。但用这个学说理论却治好了病,而且成了一门医科学,道理何在?道理就在它是用了这些“脏腑”的功能效应,而不是它们的实质、实物!所以说它们的确只是“功能单位”而不是“解剖单位”。
(4)经络系统,更是功能效应的典型例子,它既是中医生理病理学中的重要系统,更是针灸疗法的“灵魂”。可是它的实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也还在深入探讨之中,但尽管如此,它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针灸疗法的临床实践。什么原因?原因也在针灸医生只用了这个系统的功能效应罢了。
(5)“脉”、脉象,也是中医学里独特内容之一,如果从解剖学角度看,那么可以说它是血管,也可以说是血液的一部分。可是两者都未说全面,笔者认为,确切地说,中医学里的“脉”,实质上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具体说是桡动脉)内流动时一种动能(功能)的表现。中医书里大多描述和应用的是机体活着时这种功能的性状和变化,而且还和它的诊断治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专有的所谓“脉学”。但是当机体生命停止而失去这种功能时,再如何去探讨这个“脉”的实质,就很少提到了。因此,中医学里也只叫“脉象”,而不叫“脉搏”,正是此意,因为“象”才是外在功能的现象。
(6)上面几点,说它是“功能效应”的应用,容易领会,但笔者认为,就是中医的药物治疗,煎大包大包的药,熬成汤汁或制成丸、散、膏、丹等等,总是实质性的,有物质进入人体的了,但它的物质进入机体后,主要还是起着功能调整的作用,特别是在它的“辨证论治”方法下使用,更是如此。什么理由?试看中医药理学里的“药性”,它说的药物作用性质的寒、热、温、凉、浮、沉、升、降等等,细察它的实质,指的不是这些药物本身的温度属性,而绝大部分指的也都是这些药物作用于机体后引起的一种“综合的功能反应”。比如一些药物能治所谓“热证”的,就叫它是“寒”性药;能治所谓“寒证”的,就叫“热”性药;能治“虚证”的,便叫“补药”……前面又说过,机体的所谓寒证、热证的“证”,本身也是得病后的一种“综合反应”的功能表现,所以归根结底,中药疗法也只是用了中药去调整了机体的功能罢了。
再看中药本身的作用,也是这样,它只有作用于有病的机体而有反应后,才能显出它的所谓“寒性”、“热性”等等“药性”来,随便举几个例子:羚羊角、犀角、生石膏等等,是有名的“寒凉药”,但你去量度它们自身的温度,却不比其他东西低,看不出一点“寒、凉”的性质。它只有作用于中医的所谓“大热”之证而且要起了作用和反应,使这“大热之证”的“火”退下来后,才表现出其“寒凉”药性来了。同样,附子、干姜、肉桂都是有名的“温热药”,当你测量它们的温度时,也不会比其他物体高。但当你辨证明确,用在真正的所谓“寒证”,而且起了反应时,就显出它们的“温热药性”来了。说到此,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药的疗效,完全得力于它们在“辨证论治”理论下的应用。其实质就是用了这些药物去调整机体功能而治病的缘故。
不是说,现在已知一些中药也有诸如消炎、杀菌、扩张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吗?那就不是调整功能的作用了。对,这是事实,但如进一步分析,则它们不是起了直接作用,而仍是通过功能调整而间接起作用的。理由是:(1)有报道、有些中药在试管中没有杀菌作用,但进入机体后,却显出了杀菌、消炎作用,这说明它们是调动机体其他因素和功能而起了作用的。(2)有的中药,离开复方之后,便失去了它原有的全面作用。所以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功能调整作用。(3)至于针灸等疗法,事实证明,它们一点药物未用,都部分地治好了各种疾病。这里边就包括了现在所知的杀菌、消炎、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且各种作用“自动配合”得很好,从而出现了很好的疗效。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它们起了良好的功能调整作用。至于这个“调整”是否就在“功能”这个层次上还是在更深的层次?笔者因水平有限就说不清了,但这却是值得思考研究的……
上面一再举例,讲了老半天的功能,是想充分说明中医学的这个特点和优势,以便加以利用。比如前述的“生物控制论”的利用,很可能是一条中医现代化的捷径。因为如此一来,它可暂时丢开对机体实质结构的研究(这是中医的短处)而直接在功能上加以发展利用(这是中医的强项)。西医的重实质的、重微观的“还原论”的研究方法,中医当然应该学,但那不是首选的主要路子。何况这个路子,最多也只能在西医后面跑,而且这方面基础差,必然走得慢,是要事倍功半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