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
〔清代〕何绍基
短笠团团①避树枝②,初凉天气③野行宜④。
溪云⑤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⑥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⑦。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作者简介
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注释
①短笠团团:头上戴的圆圆的斗笠。
②避树枝:山路上杂树丛生,行走中要注意避让。
③初凉天气:初秋季节。
④野行宜:适宜野外活动。
⑤溪云:溪涧上空的云雾。
⑥马上:主人公骑在马上。
⑦离披:纷乱倾倒。
译文
头戴斗笠要注意避让杂树枝,初秋时节天气凉爽非常适宜在野外活动。
溪涧上空的云雾弥漫整个山谷,我本以为雨还未到,山雨突然就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
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水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
雨过天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显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齐飞,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山雨”的题意,首联描写山中未雨之景,颔联写遇雨之景,颈联写雨中之景,尾联写雨后之景。全诗用笔细腻,景象逼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作者写途中遇雨,共分四层叙述。雨前天气很好,没有一点雨意。作者在山林中穿行,虽只戴短笠,还是被茂密的树枝挂缠和阻挠,他一路观山望景,兴致很好,只觉天气凉爽宜人,没有想到下雨。这一层说明,“山雨”之来,确乎是出人意料的。
山雨的到来,溪上云雾四起,渐渐连成一片,行人只觉山光物态的迷人,而没有意识到这就是雨来的信号。要在别处,“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陽城东楼》),雨前的征兆十分显著,贵州山区却全然不同,云雾恰起,阵雨就来了。“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二句写雨来迅疾,使人回不过神来。好奇之感,通过“忽来”“不知”等词语,自然流露出来。
正因为出乎意料,作者事先没有准备雨具,只有一顶遮头的短笠,衣襟不免要被打湿了。但既然遇上了,便“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到雨中村边瓜豆、蔓藤散乱纷披,作狼狈状,使他的注意力转移到观望雨中景色,浑忘沾湿之苦。“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一个“也”字,从物我同情中得到几分慰藉,而一个“任”字则表现出雨中人的从容与泰然。
突然,雨脚为之一收,天就放晴了。相比雨前的物象,又有一番清丽:云雾全失,峰峦尽出,斜陽相迎,虹霓随之,一片明朗璀璨景象。山雨虽然止住了,但雨水化成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又作“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是这首写景诗推出的新境界,作者情绪也为之一振。雨前的溪云四起是一奇;雨中的瓜豆离披是一奇;而雨后的万瀑映日是又一奇。
“溪云到处”——山雨之兆,“万瀑齐飞”——山雨所成,来龙去脉,皆扣题面。重心所在是写“山雨”,而非写雨霁。“山雨”非川原如烟之雨——后者是绝不可见“万瀑齐飞”之奇观的。本篇境界层出不穷,恰似张镃赞“诚斋体”所谓:“造化精神无尽期,跳腾踔厉即时追。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携得秘监诗一编登舟因成二绝》),何绍基这首诗亦得诚斋体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