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评诗】
昭陵为唐创业守成英主,后世子孙陵夷不振,故牧之于去国时登高寄慨,词意浑含,得风人遗意。惓惓不忍去,忠爱之思,溢于言表。
【注释】
乐游原:位于长安城南,地势高,登上它即可望见长安。因西汉时汉宣帝在此建乐游苑,故名。
麾:指旌旗,此处用指出任外省官吏。
【解读】
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天,年近半百的杜牧即将离开长安到湖州出任刺史。离开京城前,他登上乐游原,心有所感而作此诗。
这首七绝采取“兴”的写法,看似简单的景物描写,但却言在此而意在彼。全篇没有一字言情,却处处体现诗人波动的情绪。
开篇提到“清时”指政治清明的时代。事实上,宣宗时期的唐王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可见,诗人说“清时”是反讽。“有味”指生活极富趣味,“闲爱孤云静爱僧”紧承首句的“有味”,道出诗人的生活之味:清闲的时候喜欢天上漂浮的云朵,安静的时候就想象成为心境淡泊宁静的僧人。此时云的闲表现出了诗人的闲,僧人的静也表达出诗人的静。
第三句的意思是:我在京城时抑郁无聊,现在远调湖州,也就可以手持旌麾,去江海远游。古时文人,都难免在“出世”和“入世”两种心境上挣扎,此时诗人虽有出世的闲情,也有要挥麾而去的决心,但“入世”而不能的遗憾却又让他内心苦闷,为引出末句反语作铺垫。第四句并没有接着写远游的事情,而是着眼前景色。诗人站在高高的乐游原上,望向昭陵方向。“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唐太宗一代明君,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文治武功,开创大唐盛世局面。而杜牧所处的时代,唐王朝正值风雨飘摇,且日渐衰败。当时的统治者昏庸无能,只知粉饰太平。杜牧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受重用。他在遥望先世明主之墓时,深觉自己生不逢时,着实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