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叶总关禅
赌书泼茶,倚楼听雨,日子清简如水。禅的时光,总是寂静无声。窗外风云交 替,车水马龙,内心安然平和,洁净无物。如此清淡,不是疏离尘世,而是让自己在尘世中修炼得更加质朴。人生这本蕴含真理的书,其实掩藏在平淡的物事中。返璞归真,随缘即安。
那年梅花,已不知遗落在谁的墙院下,老了青砖,湿了黛瓦。曾经何时,那些追求青梅柳梦、向往唐风宋月的人,开始只要一茶一书的生活。时光依旧如流,只是行走在时光里的人,迟迟不肯踱步。那些动荡不安的世事,已化作流水淡烟。风月情愁的昨天,也只是刹那惊鸿。
对时光,我们无须敬畏,它赐予了众生苦乐,自己也在不经意中老去。每个人的心都是一扇小小的窗,开启是烟火俗世,关上便是禅心云水。有人有誓与红尘同生死的勇气,有人则有静坐枯禅无怨悔的决心。踏遍山河万里,蓦然回首,江湖里的快意恩仇,已成了浮云花事。
既知如此,再无谓去和流光一争输赢,白白耗损年华。做一个朴素简单的人,让心明净清澈。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看似简单,只要做一个良善之人,一个洁净之人,便是今生最大的修为。可是行走在红尘滚滚烟浪中,又有几人可以做到那样的极致。
心的净化,是最高深的禅意。众生之所以烦恼不断,是因为心被妄念浮云遮掩,不得清朗。如何掸去尘埃,让心似雪梨花那样洁白,如青天皓月那样明澈,则在于个人的修为、个人的善因。有时候,只一个刹那,妄念俱灭,一悟成佛。
《汉书》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谓物极必反,强极则辱,亦是如此。美玉还暗藏瑕疵,人又岂有完人。只要有容人的雅量,有坚忍的襟怀,便是美德。然而,这世间,有一条叫做禅的河流,无论行去多少年,始终清可见底,而众生则如过河的石子,可以在水底安然。
浮世清欢,如梦无痕。厌倦了凡尘往来,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做一株平凡的植物,尽管微妙,却有着比人类更简单、更质朴的生存法则。只想着如何安静地过完日子,不在意前因果报。在佛眼中,一草一木皆有情,一花一叶总关禅。佛陀所途经的地方,哪怕山穷水尽,寸草不生,因了佛的到来,都有了禅意,有了慈悲。
有人问,修佛的路途到底有多远?需要耗费多少光阴?佛陀用了千百年的时光来修行,历尽万千劫数,在彼岸佛国,为众生遍植莲花。而我们只需放下业障、贪嗔,找一只渡河的船,便可登岸。佛度有缘人,这个过程,也许刹那,也许一生。渡河的那艘船是什么?是佛殿檐前的一只蜘蛛,是寺院回廊的一缕荷风,是放生池畔的一株水草,抑或是漫天缥缈的一粒粉尘。
佛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无边誓愿学,菩提无上誓愿证。”净眼观世,风起云涌,鱼龙混杂,唯有心灵是净土。心安,则不会被世事惊扰。佛让众生暂居浩荡红尘,红尘则是道场,在这里,我们要学会随遇而安。盲目逃离,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迷乱之时,即便行走在宽敞大道,也是狭窄逼仄;清醒之际,哪怕坐落于老宅枯井,亦可天高云阔。
花开见佛。佛在哪里?万木凋零的旷野,一株绿草是佛;宁静无声的雪夜,一盆炭火是佛;苍茫无际的江 海,一叶扁舟是佛;色彩纷呈的世相,朴素是佛;动乱喧嚣的日子,平安是佛。何时见佛?在流年里等待花开,处繁华中守住真淳,于纷芜中静养心性,即可见佛。
佛一直在,度化着、关怀着芸芸众生。如慈母,灯下缝补,企盼远行的游子;似名将,遥望月色,思念故里的红颜;若村妇,倚着柴门,等待归来的樵夫。而这些沉醉于红尘中的世人,是否真的能够放下?游子可以放下绿水青山的风物吗?名将可以放下收复山河的成就吗?樵夫可以放下一粥一饭的生活吗?唯有放下,方可成佛。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个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也许我们无须知晓其间的深意,只知道无论时光过去多久,佛法与天地同存。我们只做宇宙万物中那一种属于自己的生灵,安静生长,平凡度日。而修行,则是在每一个春耕秋耘日子里,他年自有果报。
光阴还是那样,有增无减,草木依旧长青,只是我们不再年轻。年月深长,人生走过的片段总是似曾相识,那是因为季节在往返,故事在重复,而世人也终究如此,别无他恙。有一天,时间会吹散一切,所有的猜疑,所有的迷惘,以及所有的不安都将隐去,直至一尘不染。而那些封存在岁月里的窖酿,也会在适当之时开启,于某个风清月朗的日子,淡淡品尝。
天然璞玉,需要时光的雕琢。锦瑟人生,则要禅心的滋养。且将繁弦急管,交 付给丝竹清音;用凡尘烟火,换一盏玉壶冰心。在无常世间,面对不可预测的明天,今日所能做的,就是静心坐禅,养我性情。让自己慢慢从乱世风烟中走出来,变得干净而明澈。
《六祖坛经》云:“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三生石上种因果,一花一叶总关禅。我们不求水月在手,不求花香满衣,只愿光阴简约美好,平淡素净。有朝一日,佛缘到了,便是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