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郡故书襍集》序〔1〕
《会稽郡故书襍集》者,最史传地记之逸文,编而成集,以存旧书大略也。会稽古称沃衍,珍宝所聚,海岳精液,善生俊异,〔2〕而远于京夏,厥美弗彰。吴谢承始传先贤,朱育又作《土地记》。载笔之士,相继有述。于是人物山川,咸有记录。其见于《隋书》《经籍志》者,杂传篇有四部三十八卷,地理篇二部二卷〔3〕。五代云扰,典籍湮灭。旧闻故事,殆尟孑〔4〕。后之作者,遂不能更理其绪。□□〔5〕幼时,尝见武威张澍所辑书〔6〕,于凉土文献,撰集甚众。笃恭乡里,尚此之谓。
而会稽故籍,零落至今,未闻后贤为之纲纪。乃剏就所见书传,刺取遗篇,絫为一袠。中经游涉〔7〕,又闻明哲之论,以为夸饰乡土,非大雅所尚。谢承虞预且以是为讥于世〔8〕。俯仰之间,遂辍其业。十年已后,归于会稽〔9〕。禹勾践之遗迹〔10〕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过,殆将无所眷念,曾何夸饰之云,而土风不加美。是故敍述名德,著其贤能,记注陵泉,传其典实,使后人穆然有思古之情,古作者之用心至矣!其所造述虽多散亡,而逸文尚可考见一二。存而录之,或差胜于泯绝云尔。因复撰次写定,计有八种。诸书众说,时足参证本文,亦各最录,以资省览。书中贤俊之名,言行之迹,风土之美,多有方志所遗,舍此更不可见。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11〕,不忘于故。第以寡闻,不能博引。如有未备,览者详焉。太岁在阏逢摄提格九月既望〔12〕,会稽记。
※※※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一四年十二月《绍兴教育杂志》第二期,后印入一九一五年二月在绍兴木刻刊行的《会稽郡故书杂集》,均借署周作人名。一九三八年随该集编入《鲁迅全集》第八卷。以下八篇,是作者为集内所辑八种逸书分别撰写的序文。
《会稽郡故书杂集》,鲁迅早期辑录的古代逸书集,共收谢承《会稽先贤传》、虞预《会稽典录》、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贺氏《会稽先贤象赞》、朱育《会稽土地记》、贺循《会稽记》、孔灵符《会稽记》和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八种。前四种记载古代会稽的人物事迹,后四种记载古代会稽的山川地理、名胜传说。所录佚文大都辑自唐宋类书及其他古籍,并经相互校勘补充。会稽郡,始置于秦代,治所在吴(今江苏苏州);东汉分置吴郡,移治于山陰(今浙江绍兴),辖今浙江绍兴、上虞、余姚、诸暨、鄞等县。
〔2〕海岳精液,善生俊异《会稽典录·朱育》:“(虞)翻对曰:
‘夫会稽上应牵牛之宿,下当少陽之位。……山有金木鸟兽之殷,水有鱼盐珠蚌之饶。海岳精液,善生俊异。’”〔3〕《隋书》《经籍志》所载会稽典籍,其史部“杂传”篇著录谢承《会稽先贤传》七卷、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二卷、虞预《会稽典录》二十四卷、无名氏《会稽先贤象赞》五卷;“地理”篇著录朱育《会稽土地记》一卷、贺循《会稽记》一卷。
〔4〕孑遗《诗经·大雅·云汉》:“周余黎民,靡有孑遗。”
〔5〕□□原为“作人”二字。
〔6〕张澍(1776—1847)字时霖,清代甘肃武威人。嘉庆年间进士,曾官知县。所辑《二酉堂丛书》,集录唐代以前凉州地区(今甘肃、宁夏等地)人的著作及该地区处理典籍,共二十一种,三十卷。
〔7〕中经游涉指作者于一九○二年赴日本留学。
〔8〕谢承虞预且以是为讯于世如唐代刘知几《史通·杂述》以为虞预《会稽典录》等“郡书”:“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置于他方,罕闻爱异。”清代沈钦韩《后汉书疏证》卷三以为谢承《后汉书》中关于王充的记载失实,说:“盖谢承书本多虚诬,而充其乡里先辈,务砍矜夸,不知其乖谬也。”
〔9〕十年已后,归于会稽作者于一九○九年自日本归国,一九一○年回到绍兴,距离乡时将十年。
〔10〕禹勾践之遗迹禹,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夏朝的建立者,以平治洪水著称。据说他死在会稽,今绍兴城东有禹陵。勾践(?—前465),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曾为吴国所败,后起卧尝胆,刻苦图强,终于灭吴。会稽为越国都城,会稽山上有越王城故迹。
〔11〕景行《诗经·小雅·车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2〕太岁在阏逢摄提格九月既望即夏历甲寅年九月十六日(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三日)。太岁即木星,古时据其运转方位以纪年。太岁在甲为“阏逢”,在寅为“摄提格”。夏历每月十五为望日。既望,即十六日。
谢承《会稽先贤传》序〔1〕
《隋书》《经籍志》:《会稽先贤传》七卷,谢承撰。《新唐书》《艺文志》同。《旧唐书》《经籍志》作五卷。侯康《补三国艺文志》〔2〕云:“《御览》屡引之。所记诸人事,多史传之佚文。严遵二条,足补《后汉书》本传之阙。陈业二条,足以证《吴志》《虞翻传》注。吉光片羽,皆可宝也。”今撰集为一卷。承字伟平,山陰人。吴主孙权〔3〕时,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余卷。见《吴志》《谢夫人传》。
※※※
〔1〕谢承《会稽先贤传》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严遵、董昆、陈业、阚泽等八人事迹的佚文九则。
〔2〕侯康(1798—1837)字君谟,清代番禹(今属广东)人,道光举人。著有《后汉书补注续》、《三国志补注》等。所著《补三国艺文志》,载录、考证三国时代的典籍,共四卷。
〔3〕孙权(182—252)字仲谋,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国时吴国国君。二二九年至二五二年在位。
虞预《会稽典录》序〔1〕
《隋书》《经籍志》:《会稽典录》二十四卷,虞预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同。预字叔宁,余姚人。本名茂,犯明帝穆皇后讳,改。初为县功曹,见斥。太守庾琛命为主簿。纪瞻代琛,复为主簿,转功曹史。察孝廉,不行。安东从事中郎诸葛恢,参军庾亮等荐预,召为丞相行参军兼记室。遭母忧,服竟,除佐著作郎。大兴中,转琅邪国常侍,迁秘书丞,著作郎。咸和中,从平王含,赐爵西乡侯。假归,太守王舒请为咨议参军。苏峻平,进封平康县侯,迁散骑侍郎,著作如故。除散骑常侍,仍领著作。以年老归,卒于家。撰《晋书》四十余卷,《会稽典录》二十篇。见《晋书》本传。《典录》,《宋史》《艺文志》已不载,而宋人撰述,时见称引〔2〕,又非出于转录。疑民间尚有其书,后遂湮昧。今搜缉逸文,尚得七十二人。略依时代次第,析为二卷。有虑非本书者,别为存疑一篇,附于末〔3〕。
※※※
〔1〕虞预《会稽典录》鲁迅辑本分上、下二卷,收录记载范蠡、严光、谢承、朱育等七十二人事迹和会稽地理的佚文共一一二则。
〔2〕关于《会稽典录》为宋人撰述所称引,如《太平御览》引有《会稽典录》七十余则,《事类赋》注、《嘉泰会稽志》、《宝庆四明志》等,亦有征引。
〔3〕指附于鲁迅辑本之后的《〈会稽典录〉存疑》,内收记载陈嚣、沈丰、贺钝、沈震事迹的佚文四则,鲁迅疑非出于《会稽典录》,故不列为正文。
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序〔1〕
《隋书》《经籍志》:《会稽后贤传记》二卷,钟离岫撰。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云,《会稽后贤传》三卷,无记字。钟离岫未详其人。章宗源《〈隋志〉史部考证》〔2〕据《通志》《氏族略》以为楚人。案《元和姓纂》〔3〕云:“汉有钟离昧,楚人。钟离岫撰《会稽后贤传》。”楚人者谓昧〔4〕,今以属岫,甚非。汉代以来,钟离为会稽望族〔5〕,特达者众,疑岫亦郡人,故为邦贤作传矣。今缉合逸文,写作一卷,凡五人,仍依《隋志》题曰《传记》。
※※※
〔1〕钟离岫《会稽后贤传记》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孔愉、孔群、孔坦等五人事迹的佚文五则。
〔2〕《〈隋志〉史部考证》章宗源所著《〈隋书·经籍志〉考证》,仅成史部,十三卷。
〔3〕《元和姓纂》唐代林宝著,十卷。成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故名。此书记述唐代各姓氏的来源和旁支世系。原书已佚,今本辑自《永乐大典》。
〔4〕楚人者谓昧钟离昧(一作昧),项羽部将,见《史记·项羽本纪》。
〔5〕钟离为会稽望族按东汉有山陰钟离意,史称良吏,官至尚书仆射;三国吴有钟离牧,曾任南海太守,为钟离意七世孙。牧又有子盛、徇,分别为吴尚书郎和水军都督。
贺氏《会稽先贤象赞》序〔1〕
《隋书》《经籍志》:《会稽先贤象赞》五卷;《旧唐书》《经籍志》作四卷,贺氏撰。《新唐书》《艺文志》云,《会稽先贤象传赞》四卷〔2〕。其书当有传有赞,故《旧唐志》史录,集录各著其目〔3〕。又有《会稽太守象赞》二卷,亦贺氏撰。今悉不传。唯《北堂书钞》引《先贤象赞》二条,此后不复见有称引,知其零失久矣。辄复写所存《传》文为一卷。《赞》并亡。贺氏之名亦无考。
※※※
〔1〕贺氏《会稽先贤象赞》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董昆、綦母俊事迹的佚文各一则。贺氏生平无考。
〔2〕《会稽先贤象传赞》按《新唐书·艺文志》作“贺氏《会稽先贤传象赞》四卷”。
〔3〕《旧唐志》史录,集录各著其目《旧唐书·经籍志》史部目录“杂传类”著录:“《会稽先贤象赞》四卷,贺氏撰”;集部目录“总集类”著录:“《会稽先贤赞》四卷,贺氏撰”。又上述二部目录并载:“《会稽太守象赞》二卷,贺氏撰”。
朱育《会稽土地记》序〔1〕
《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篇:《会稽土地记》一卷,朱育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作四卷,又削土地二字,入杂传记类。《世说新语》注〔2〕引《土地志》二条,不题撰人,盖即育记。所言皆涉地理。意《唐志》以为传记者,失之。其书,唐宋以来,绝不见他书征引,知阙失已久。所存逸文,亦寥落不复成篇。以其为会稽地记最古之书,聊复写出,以存其目。育字嗣卿,山陰人,吴东观令。遥拜清河太守,加位侍中,见《会稽典录》。
※※※
〔1〕朱育《会稽土地记》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山陰、长山的佚文各一则。
〔2〕《世说新语》注《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南朝宋刘义庆著,分三十六门,原本八卷,今本三卷。记载汉末至东晋名人逸事、言谈。南朝梁刘峻作注,引书四百余种,补充史料,印证正文。所引《土地志》二条见《言语》篇注。
贺循《会稽记》序〔1〕
《隋书》《经籍志》:《会稽记》一卷,贺循撰。《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载。循字彦先,山陰人,举秀才。除陽羡;武康令。以陆机荐,召为太子舍人〔2〕。元帝〔3〕为晋王,以为中书令,不受。转太常,领太子太傅,改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卒赠司空,谥曰穆。见《晋书》本传。
※※※
〔1〕贺循《会稽记》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会稽地理传说的佚文四则。
〔2〕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晋文学家。曾官平原内史。著有《陆士衡集》。《晋书·贺循传》:陆机上疏,荐“循可尚书郎”,“久之,召补太子舍人。”
〔3〕元帝即司马睿(276—322),建武元年(317)称晋王,次年即帝位。
孔灵符《会稽记》序〔1〕
孔灵符《会稽记》,《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志》皆不著录。《宋书》《孔季恭传》〔2〕云:季恭,山陰人。子灵符〔2〕,元嘉末为南谯王义宣〔4〕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尚书吏部郎。大明初,自侍中为辅国将军,郢州刺史。入为丹陽尹,出守会稽。又为寻陽王子房〔5〕右军长史。景和中,以迕近臣,被杀。
太宗〔6〕即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诸书引《会稽记》,或云孔灵符,或云孔晔。晔当是灵符之名。如射的谚〔7〕一条,《御览》引作灵符,《寰宇记》〔8〕引作晔,而文辞无甚异,知为一人。《艺文类聚》引或作孔皋,则睥字传写之误。今亦不复分别。第录孔氏《记》为一篇。其不题撰人者,别次于后。
※※※
〔1〕孔灵符《会稽记》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会稽地理传说的佚文五十六则,其中包括未著撰人及存疑者十七则。
〔2〕《宋书》《孔季恭传》《宋书》,纪传体南朝宋史,南朝梁沈约著,一百卷。《孔季恭传》见该书卷五十四,后附孔灵符传。
〔3〕子灵符《宋书·孔季恭传》作“弟灵符”。
〔4〕南谯王义宣刘义宣(413—452),南朝宋武帝刘裕之子。文帝元嘉九年(432)封南谯王。
〔5〕寻陽王子房即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第六子刘子房(456—466),大明四年(460)封寻陽王,泰始二年(466)贬为松滋县侯,被杀。
〔6〕太宗即南朝宋明帝刘彧(439—472),四六五年至四七二年在位。
〔7〕射的谚孔灵符《会稽记》中关于射的山的一条记载。射的山,位于今浙江萧山,因有射的石而得名。传说当地人据此石颜色的明暗以占米价,谚云:“射的白,斛一百;射的玄,斛一千。”按《太平御览》卷四十七“秦望山”条引射的谚,出自《水经注》;同卷“鹤山”条提及射的山,则标明引自“孔灵符《会稽记》”,但无射的谚。
〔8〕《寰宇记》即《太平寰宇记》,地理总志,北宋乐史著,二百卷。关于射的谚的记载见该书卷九十六。
夏侯曾先《会稽地志》序〔1〕
夏侯曾先《会稽地志》,《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志》皆不载。曾先事迹,亦无可考见。唐时撰述已引其书〔2〕,而语涉梁武〔3〕,当是陈隋间人。
※※※
〔1〕夏侯曾先《会稽地志》鲁迅辑本一卷,收录记载会稽山川、地理、人物传说的佚文三十三则。
〔2〕关于夏侯曾先《会稽地志》为唐时撰述所称引,如鲁迅所辑“石帆”、“欧冶子”二条,即见引于唐代徐坚等所撰《初学记》。
〔3〕梁武即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五○二年至五四九年在位。《嘉泰会稽志》卷六引《会稽地志》“乌带山”条有“梁武帝遣乌笪采石英于此山而卒”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