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所以啊,他说一个讲修养文化道德的,先要要求自己本身做起、修身。那么在我们佛家呢?修身需要戒定慧了,打坐啊,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儒家呢?修身啊,“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最高的表达,就是看你在家庭里头,对父母啊、兄弟啊、姊妹啊,家庭兄弟姊妹都处不好,去朋友之间会处得好,很难的!当然朋友也是五伦之一,所以你亲近旁边的人都没有办法和平相处,你说你会去度众生?恐怕众生要度你了!那很难的。所以说,修身之道,先由事亲做起。事亲不是父母亲,父母亲也是一种了,(还有)你的朋友、你的旁边人。
“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你虽然晓得要事亲呢,第一个晓得了解人,人与人之间怎么样做人。但是要了解人啊,“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越来越大了。这要晓得这就要懂得哲学,就要晓得形而上道。你看儒家开始是很简单,从做人做起,他一步一步向上走啊,看不见了,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越飞越高了。但是他的修行有个次序的,从你自己做人的行为基本开始起,才能达到“道”,了解那个不可知的一面。其他的宗教一开始来就是先了解那看不见的一面,结果都发疯了,然后看人、做事,一切宗教徒,背个白布啊,你赶快信这个啊!然后看到人就是这样哦!这完全是两个事。儒家不是,从人道一点一点做起。到达这里要想了解人,就是了解自己人性,那么不可以不知天。那么知天怎么知啊?照其他的宗教的讲法,然后“天”,就谈到形而上道了,那就远得不可思议了,最后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反正都不可、又不可、不可又不可,所以叫做不可思议,把你切到那里,到此为止。你说不可思议怎么办呢?哎,到此止步,“游人止步”,呵,就把你挡住了。儒家天道在哪里?“天道远,人道迩”,天道太远,人道很近,回转来由人道告诉你天道。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他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上、形而上的事情不管,形而下、天底下人文、就是人类的世界,当然,我们人类***,其他动物不谈了。人类的世界达道有五个,通道,通道就是原则,谁都不能违反,并不是哪个规定,是自然的道理。“所以行之者三”,有五种达道,就是五伦。所以讲伦理观念,我们现在讲伦理,就是中国文化讲五伦。什么叫一伦一伦啊?不是愣头愣脑的那个愣。伦者就是一类,这一类、一伦,人伦,这一个范围,人的范围,所以叫人伦之道。不是人都要学得笨来笨去愣头愣脑,那就不对了。那天下达道有五种,“所以行之者”我们切实第一步要做到的三种,哪三种?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这是五伦。这个五伦怎么样去做到呢?这五种社会的次序。
君臣,现在讲就是国家,我们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就是没有国家就没有家庭、没有个人,这是君臣之道。父子,就是没有父母就没有我。那么有男女一定成了家,有夫妇。有兄弟。第五伦很怪,(同)血统没有关系——朋友,朋友之道,这是中国文化特殊的地方,朋友之道就是社会关系,现在讲人际关系了。现在讲人际关系不对,乱交一阵,反正碰到就点头,就拉个手:你好!我好!明天一起喝酒。人际关系拉一拉,如此而已,没得真感情。讲朋友之道、人伦之道有真感情。因为有许多人生很多痛苦的事情,上面四伦没有办法、伦不起来,有些事情你给太太讲啊,太太骂你一顿;你给先生讲、丈夫讲啊,丈夫训你一顿:你这个女人!不懂事。只有朋友可以谈。有许多事无法跟父母俩谈,也没有办法跟儿女两个谈,也没办法跟兄弟俩商量,所以朋友之间、在亲与远之间,可以谈。更没有办法向国家领袖报告:报告总统,报告皇帝,我有痛苦!你有什么痛苦啊?我头痛。那总统管不了那么多,皇帝没有那么多精神管你每一个老百姓。所以五伦之间只有朋友,你去给朋友讲,也用不着“报告朋友,我有头痛。”那就神经了。朋友之间随便碰到:哎,头痛得要命!好朋友说:赶快!拉你去看病去。朋友之道,特殊不同。这叫五伦。但是五伦怎么样做得好呢?
“知仁勇,三者”,做人做事就是这三样。你把人伦之道,人要有智慧,能够有爱人之心、仁慈,还要有大勇、有决断,所以我经常讲你们要学会决断。大勇很难。我经常看你们青年同学们很少有大勇,乱勇则有,那叫做鲁莽之勇,这不是大勇。大勇是一件事情、到时候一件困难到前面了:就是这样!就决定了。那要智慧啊!没有智慧没有大勇啊!哎呀,那怎么办呢?那你去吧。去吗?怕热。那你不去吗?不去啊,放不下啊!那你到底去不去?又想去又不去。你究竟怎么办啊?我想想看啊!你想好了没有?还没有啊!这这这这……(众笑)那是天下之达道第四也!那就是也有个天下之坏道三:推、拖、拉!又推又拖又拉,那怎么行?
所以孔子说天下之达道三种:知、仁、勇。
“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就是说达德,换句话,连起告诉我们,“所以行之者,一也。”一个精神,人生就要具备三个条件:知(智)、仁、勇。知,佛家就是《金刚经》的般若,大智;仁,就是慈悲;勇就是忍辱、毅力、坚定的毅力、定力,勇就是定,所谓学佛的人要修定,那个定的人要多勇啊!说不想了妄念,这个欲望不要,丢掉!放下!那个放下是多大的勇啊!一般人年轻人随便学佛学打坐,你放下!“我放不下。”你放不下你去吧!放不下你只好去嘛,何必在这里盘腿啊!这一点勇都没有。“知、仁、勇三者,(是)天下之三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人伦之道是五种,社会的次序,家庭的次序,基本的道德。怎么样把它做好呢?做人做成一个人呢?做人的条件必须要具备三个:智、仁、勇。但是智仁勇啊,你说我知道啊,《中庸》也背过啊,智仁勇我做不到啊!是啊,也难怪做不到。孔子说: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一般人是做不到。有些人天生圣人,生来他就做到,就是这块料,什么料?圣人料。那他就可以做圣人,啊,你叫他做别人都做不到,呵,要天才,生而知之。那么我们不是生而知之,怎么办呢?就要学而知之了,慢慢去学,练习。你说我再学啊做不到,那就要困而知之,自己勉强自己,非做到不可。别人一年做到,我拿十年总可以做到吧!人家一百天做得好,我拿三年总学得好吧!要有这个决心。所以“或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成功是一样的哦!你不要看自己笨哦,只看你肯不肯哦!“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力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那么做到呢也有三种,有些人“安而行之”,天生圣人,他生来就合于道,他的大智大仁大勇就是道,所以他对于你认为、我们认为:哎呀,修行好苦哦!又没有花衣服穿,又没有好的吃,又要不结婚,住的地方又可怜,住茅棚——有人认为这是第一等享受。人生追求不一样。“安而行之”,他愿意这个。一般人佛家叫你学空,空不了啊!那有人天生越清净越舒服,他容易成,天生圣人,天生得道,安而行之。“或力而行之”,有人力而行之,累得要死,偶然到庙子上一住:哎哟!这几天清闲哦!“啊,我等于出家。”那是利用那一点清净影响他的,力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管你对不对,把你头剃光了送去当和尚再说!然后呢,你说已经当了和尚也只好修修道,结果他修成功成佛了,就是“勉强而行之”。但是不管哪一种,“及其成功,一也。”到了成功最后是一样,没有差别、没有等次的,做人也是这样。所以你说,你自己听了这些圣人之道,你要做圣人,就要勉强而行之。我们不是圣人料,不做圣人啊,也做一个“剩人”,剩下来的人。那么慢慢来,把书本背一背,将来总有一生我会做到同孔子一样,也好。我们今天这一段讲不完[引磬响]。
我们《中庸》是第二十章,上一节讲到“知仁勇三者”,就是说,知仁勇三者等于佛家佛学的讲人的根器,有人天生而知之,有人学而知之,有人勉强去学而知之,反正他的成功是一样。拿现在时髦的话,一个人智商尽管低,努力去学习,一样有大成功的希望。不要被自己的智力范围所困住了,这是古人有很多的事例很多的经验,不管是出世的、入世的都是这个样子,三条路线。不要看到天才我们就感到害怕了,自己就不敢跟天才两个比较,自己对于自己的学问啊就划一道界线,不敢向上进了。
那么由这个道理下面加申述,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就是解释上次所讲智仁勇三者。以孔子的观念来解释,一个人真正好学不倦,不管自己智力怎么样,那么,这就是智慧。不管自己的智力能力怎么样,永远不断地上进、求知,这就是智慧,他本身就是一个智慧。假设没有这个认识啊,他不敢求知,认为我很笨,没有办法了。所以有许多使人习惯的改正、人生的修养做不到的,能够力行,就是尽力地去做。学问之道啊,并不是思想上知道了就算了,知道了要做到、求证到,不求证到那个学问都没有用的。求证必须要力行,所谓努力真正去做到。所谓能够知道了,而力行改正过来,做到、求证到,就是“近乎仁”,这也是个大慈悲、大仁慈。那么,因为完成自己啊,建立自己之而后可以立人,所以必须有这个精神的人才肯去力行,所以力行才做到近乎仁。
第三点,就是我们普通尤其在学佛的,佛学的名词经常听到讲的什么“哎呀,我好惭愧”,变成一个口头话了,来个惭愧啊就可以结束了。实际真惭愧呀?根本没有惭愧。所以人能够真正自己知耻,真觉得自己在羞耻,羞耻什么呢?不能好学,无知;不能力行,无仁;自己反省起来自己一无是处!这就是羞愧得自己不能站起来,能够说这样知耻的人,才算是天下一个大勇气的人。自己不能知耻——人都是很不能知耻啊!都替人家羞耻,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充其量是嘴上惭愧惭愧,惭愧到底不是耻啊!那个耻是自己羞得都不敢见人啊!当然你说有些人天生个性讲任何一句笑话脸就红,那个不算知耻哦!那是脸爱红,神经的反映灵敏。知耻,换句话这三个字是连到的,智仁勇是连到的,说好学力行的人才能知耻;如果不力行,不去力行,他不会知耻的,他觉得自己蛮好嘛!我有哪一点不对呀?所以你看,这个读书我也在读,《大学》、《中庸》我也在研究,什么般若、菠菜、青菜、萝卜都在搞,那蛮好的嘛,我很努力了嘛!不会知耻。一天没有成功以前,学术修养没有成功以前,一天自己都是羞耻,值得羞耻。譬如说学佛的人说:放下[断录]……所以要懂得知耻的道理在于这个道理。不是说普通口头上说“惭愧”一声,如此拉倒,那是没有用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这样解释呢?看他下文原文就知道了,孔子说的: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他说一个人想建大功立大业,对社会、国家、天下、对人类有所贡献,必须要晓得这个原则,智、仁、勇三达德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就是说,怎么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智慧——好学,好学培养出来真智慧;不是好学的本身是智慧,好学可以培养出来真智慧。第二要力行,第三随时要反省知耻。那么这是一个方法,也就是学问修养的标准。能够做到这样,所以孔子加重语气,“知斯三者”,知道三种这样的道理,那么谈得到是修行人了,拿佛家来讲;儒家呢,就是属于修身,这才真正在修行。知道了真正的修行,然后才可以说治人,出来做人做事。这个治人不一定是干政治说管理人家;治者正也,正己而后正人,好比佛家的自度而后度他,才能够是度人,度人、正人是一个道理,佛家的名称换了,你以为度是把他度到哪里去啊?你拿个什么来度啊?拿个绳子把他吊起来,吊到哪里去啊?用个渡船把他摇到哪里去啊?还是向哪一边摇啊?那是个形容词。
儒家的形容词描写这个原理,就用“治”、“正”这些字面、字眼、含义;佛家呢?那么用“度”这个文字来描写这个精神。所以说,一个人能够自立而后立人,自己知道修身,“则知所以治人”。能够有自知之明,然后能够立人。那么或者你出来从政、政治也好,做你自己的事业也好,对社会、国家、天下、人类皆有所贡献。他说这是必然的一个原则,是不可违反的。这个为什么那么强调叫做不可违反呢?古今中外历史上成大功、立大业的,多半走的是这个路线;甚至说,不是多半,完全走的这个路线。否则,最后时你再把历史拿来算总帐,他是无所成就的。不是说你的功名富贵、地位煊赫一时,那在账面上等于我们学会计的人,在账面上看到钱数,这个生意很大、来往得很多,结果到了年终总结账啊,还是亏空,那个没有用的!人生啊,就是一个会计的账簿一样,所以成功不成功啊,不在临时的账面上看的。
那么下面又转了一个道理,那么转到政治的道理,刚说到正己正人,然后说,“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那么治天下国家,下面就谈到,拿我们现在观念是政治的最高的哲学,也可以说一个领导人,最大君领导学,真正要做一个大君、这个领导。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就是有九个大原则,“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他说这是政治领导人为政的九大原则,不可违反的。你们要研究中国政治哲学思想,他这个是政治哲学思想,不可违反的一个大原则。他说,一个人假定自己修身完成了,出来为国家天下而服务做事的,就是做官的;或者是你做社会事业的,有九个大原则,所谓“九经”。经者,是永远恒常不变的、常道。所以中国的文字里头,凡是圣贤之言不可变更的都称为“经”,经是常道,常道就是大原则,不可以变的。哪九个大原则呢?
第一是“修身”。任何人做任何事业,尤其是出来为国家天下服务于人群社会的人,本身必须要《大学》、《中庸》上所讲的这个原则。自己修养不够、修身没有完成(上面我们讲的都是修身哦),修身没有做到,什么都不行了。首先第一条就是修身,对付自己。所谓征服天下、国家,你先要征服了自己;把自己个人私有的欲望能够把握得住、克制得了,然后才能够谈平天下国家,所以修身是第一条。
第二是“尊贤”。这个贤字的意义发挥起来很多了。在古文,墨家的思想、墨子,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在古代的文字一个字代表很多意义,或者一个圣字、一个贤字就代表了。实际上拿现在这个观念发挥起来这个贤字:有道德、有学问、有才具、有气派、有能力、有办法、有思想,可是还要主要一个——有道德。有办法、头脑很灵敏、很聪明,做生意也好、做什么也好非常有办法,基本人的道德那个没有了,那个教育的修养没有完成,最后的总帐算下来还是失败的,一无所成。就是拿佛经的形容,他的一生不过是昙花一现,鞭炮一样“哗啦啦”那很伟大,放得声音也很亮的,打的火花也很大,一下就没有了。